一路向东
一路向东,动车组上的环境还是依旧,成都局依旧用CRH1担当着全部的D字头列车任务。虽然有些不入流,但欧洲车型的安全性能还是让乘客相对放松一些,毕竟那些经常出事的车型基本上都是CRH2,并非歧视日本技术,但不得不承认,作为现代工业文明发源地的欧洲,特别是德意志,还是有很多领先日本的技术力量。
铁路作为大多数中国百姓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时至今日,即便伴随着动车追尾和火车出轨,其市场的前景仍旧很广大。就像是当年成都发生公交车自燃的情况后,人们也并没有完全抵触公交车一样,毕竟一些片面的事故不能完全涵盖整个领域。作为火车行驶的重要配套设施,铁路成为一个无法逃避的争议话题。近年来,国家极大程度上增加了对铁路的投资,从表面上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国的内需增长,而最直接的效果就是铁路里程,特别是高等级铁路里程的增加,大量的高架和隧道的出现,也给铁路施工、设计和监理企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人们的惯性思维中知道这些企业都是靠铁路吃饭的人,稍微知道点的人还知道他们是超大型国企,再多懂一些的人就知道他们实际上内部管理挺那个什么的。尽管有各种正面或者负面的形象,但作为一个曾经在这些企业里待过的人来说,看着铁路沿线那一条条铁轨,看着那一座座在既有线旁边崛起的高架桥,看着那数量日益增多的隧道,我是发自内心的尊敬这些铁路建设者们的。他们看似在国家垄断行业拿着高收入,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仍旧把自己最重要的几年青春献给了国家铁路建设事业。其他行业的人们在享受着铁路带来的方便的时候,似乎很少关注他们的存在,因为毕竟大家都是纳税人,自然一定有人来做这些,必定有人来享受这些。这就是社会运转的规律所在,我们习惯性的认为这些东西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性。同时,看不到的一切,那看似简单的隧道,看似见到的悬灌梁施工,看似简单的路基填筑,那都不是一天简简单单能够解决的,中间面对的各种困难,是我们所不能够预料到的。
一年前说要写一篇关于这群看似可怜却又可敬的铁路建设者的文章,可能时至今日,我算是对他们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了,所以我觉得我可以去写这样一篇文章了。
坐在CQ(地点我不想多做解释,因为暂时不便相告)North的CRH候车室里面,温度比外面好很多,刚刚在外面的时候就跟两个朋友说,其实在中国还是必须要划分等级的,坐动车组的人似乎因为多花了钱就要比坐普通火车的人享受更好的待遇,但实际上呢,虽然这里算是独立的候车大厅,但仍旧无法摆脱中国铁路候车的实际情况,因为这就是中国,有着大于等于13亿的人口,任何小问题都必须成为大问题。动车给了这一群幻想新型火车的年轻人一个梦想成真的契机,虽然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惨烈的教训,但不得不承认,动车的出现方便了大多数人的生活。若干年前,谁曾想过从成都到重庆300多公里的距离只需要两个小时就能到达呢。时间和舒适也许就是动车最大的优势了。
列车驶出了CQ North,有些许的留恋,因为我在这里奋战了24个小时以上为的只是一个人情,一个永远不能还清的人情。崔总说,人要做大事就要有魄力,我缺少的的确是那样一种魄力,明确自己想要的究竟是名还是利,还是名利双收,就去找一件认为对的事情做,那么有一天我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可如果这样两头都想占着,那必然是一个失败的试验品,一个迷茫八零后的试验品。可以说,此趟旅行是没有白跑的,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人和事,也学会了很多道理,一个迷茫的青年也许会一下子明白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火车旅行中有自己的情愫,也有自己的一种期待,更有一种情结。那不需要携带多少行李,需要一个背包,一台电脑,一些日用品。可以肆意地看窗外的风景,也可以疯狂的敲击键盘记录生活,还可以看似空白得思考人生。你会想象,在候车大厅遇到的漂亮姑娘会不会是跟自己同一趟列车,你也会期待,在检票口遇到的漂亮姑娘会不会跟自己是邻座,而这些想象跟现实相吻合的几率到底有多大呢?可能比中彩票的几率还要小吧。邻座不是漂亮姑娘,也不是可以肆意神聊的爷们,所以那只是一个属于自己的旅行。不需要说什么,只是记录,只是敲击键盘。我不是一个记者,也不是一个自由撰稿人,却总是想象自己很文艺,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写出特别有深度的评论,写出特别有意思的行记,但那毕竟术业有专攻,我也许只能写点年终总结,也许只能写点策划文案,那么现实,也那么真实。
话题扯开的比较远,因为在车上的时候总是有无限的瞎想。回到那个铁路建设者的故事上来说,此次旅行得到两个消息,其实算是旧闻,原因在于以前就知道有两个同事结婚了,只是不知道他们居然是在永福结婚的。我没搞明白,其实爱情在这一刻,我不知道如何衡量了。以前我以为爱情可以进化到亲情,当然我现在也依旧这么认为。后来我发现其实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非常幼稚,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要找个姑娘谈恋爱,还是要找姑娘排解寂寞,还是要找个姑娘结婚,还是要找个姑娘来耍流氓。毕竟这都是自己要去选择的事情,先且不说这两位同事在项目结婚的好坏,但至少我觉得我不会这样做,首先我非常厌恶那样的环境,其次我觉得虽然说在那样的环境下,收入很高,两个人也顺理成章的在一起了,但这真的是女方想要的生活吗?真的是女方家长想要看到的状况吗?我不知道,因为我至今依旧记得小昭母亲的眼泪,我知道一个女孩对于父母是多么重要,如果南方没有这个能力去带来幸福,为什么又要选择去结婚呢。同时,又必须承认,他们两对夫妻看来真的是想要为国家的铁路事业贡献自己最重要的时光了,居然已经可以把婚礼办在项目上了,也很洒脱,因为一下在婚礼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爱情和婚姻成了最重要的东西,相比那些城市里的现实女,他们是值得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