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东

        一路向东,动车组上的环境还是依旧,成都局依旧用CRH1担当着全部的D字头列车任务。虽然有些不入流,但欧洲车型的安全性能还是让乘客相对放松一些,毕竟那些经常出事的车型基本上都是CRH2,并非歧视日本技术,但不得不承认,作为现代工业文明发源地的欧洲,特别是德意志,还是有很多领先日本的技术力量。

       铁路作为大多数中国百姓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时至今日,即便伴随着动车追尾和火车出轨,其市场的前景仍旧很广大。就像是当年成都发生公交车自燃的情况后,人们也并没有完全抵触公交车一样,毕竟一些片面的事故不能完全涵盖整个领域。作为火车行驶的重要配套设施,铁路成为一个无法逃避的争议话题。近年来,国家极大程度上增加了对铁路的投资,从表面上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国的内需增长,而最直接的效果就是铁路里程,特别是高等级铁路里程的增加,大量的高架和隧道的出现,也给铁路施工、设计和监理企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人们的惯性思维中知道这些企业都是靠铁路吃饭的人,稍微知道点的人还知道他们是超大型国企,再多懂一些的人就知道他们实际上内部管理挺那个什么的。尽管有各种正面或者负面的形象,但作为一个曾经在这些企业里待过的人来说,看着铁路沿线那一条条铁轨,看着那一座座在既有线旁边崛起的高架桥,看着那数量日益增多的隧道,我是发自内心的尊敬这些铁路建设者们的。他们看似在国家垄断行业拿着高收入,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仍旧把自己最重要的几年青春献给了国家铁路建设事业。其他行业的人们在享受着铁路带来的方便的时候,似乎很少关注他们的存在,因为毕竟大家都是纳税人,自然一定有人来做这些,必定有人来享受这些。这就是社会运转的规律所在,我们习惯性的认为这些东西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性。同时,看不到的一切,那看似简单的隧道,看似见到的悬灌梁施工,看似简单的路基填筑,那都不是一天简简单单能够解决的,中间面对的各种困难,是我们所不能够预料到的。

阅读剩余部分 -

感情方面那些屁事(二)

       感情其实还是两个人的事情,不平衡的感情最终也不会长久。

       某天晚上无聊坐着看电视,看到了浙江卫视的《爱情连连看》,看到那个主动的“双学位女”,我就知道其实这个社会还是挺疯狂的,“双学位女”敢于把握幸福的举动令人钦佩,即便可能知道要面临失败,毕竟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她还是很积极的站了上来。男嘉宾也没有错,也许是以前真的受到过伤害,也许是真的累了,不想再玩了,真的想要好好稳定下来了,他不愿盲目的就接受这样的感情,他也是对自己负责任的。后面主持人专门问了一句,女嘉宾的这种做法会让人觉得丢脸吗?似乎想想看,也不算什么丢脸,那就是把握自己认为对的人呗。结局是好的,同样也有很多东西值得思考。虽然大家都说这类相亲节目大多是有炒作嫌疑的,但我这个人天生愿意相信人,所以我就觉得这种事情还是可能真的存在的, 毕竟两个人都很努力,一个是在努力把握自己的幸福,一个是在在努力寻找自己想要的最后一次幸福。 其实没有什么平衡不平衡的问题,因为彼此都对感情挺负责任的。

     每天要跟那么多人擦身而过,你怎么知道这个人就是你注定要遇到的呢!

     那天跟罗姐讨论到,其实现在的圈子很小很小,正因为圈子很小很小,所以能接触到的人自然也没那么多,所谓的“好人”或者说适合“结婚”的人也就没那么多了。每天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却没有觉得那个人就真的是自己要找的那个,以前有过吧,但是没珍惜,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宿命了。因此,我也沦落到要人给我介绍对象的地步了,真的是挺囧的,我得承认,长辈们是一番好意,姑娘也是好姑娘,当然了, 我也不是个坏小伙。也许曾经也擦身而过了,不知道这会不会是注定要遇到的。毕竟因为有了介绍这个层面,实际上把两个人走到一起的几率大大提高了。然而会不会走到一起, 还是要看造化的。

阅读剩余部分 -

November Sky

      每年11月份要写一篇名为“November Sky”的文章似乎已经成为惯例,每年这个时候也都会在文章中插入Yanni的《November Sky》 ,以此祭奠那看似悲催却又值得期待的心情。

      早上还没起床,手机的自动同步数据就已经把Gmail邮箱的新邮件通知推送来了,其实即便不推送,我也知道是哪些邮件,无非是一些被强迫订阅,又无法退订,无法拖入黑名单的团购网站,还有几个国外的技术流网站的最新数字信息邮件。故人的邮件自上次回信后,再没有新的邮件,实际上每天检查Gmail邮箱的习惯已经在渐渐被自己消磨掉。一方面原因在于手机可以支持Gmail邮箱同步,查看邮件更方便,另一方面原因在于故人的邮件不会再发来,何必要纠结于这些无聊的邮件呢。其三在于,Gmail各种安全漏洞爆出,以至于邮箱已经多次被盗用,实际上对Gmail已经失去了一些信心。只不过毕竟这个邮箱是陪伴我比较长的邮箱了,还是舍不得更换掉,无论是注册还是跟网友沟通,都是通过这里实现的。值得庆幸的一点是,最近的的垃圾邮件较之以前大幅减少,找不到原因,也许是Google方面真的下了点功夫吧,毕竟要维护好这么一个庞大的邮件系统还是一件挺困难的事情。

       昨天晚上跟灰灰讲了很多感情上的事情,虽然处处都会让自己联想到过去,但仍旧还是坚持讲完了,那只是一种自己不得不面对的态度问题,而非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痛楚。她也有类似的经历,无论如何,好在,两个人都不太在意过往的人了,转而疯狂的努力的按照自己的轨迹在生活。何必要去想别人对自己是怎么看的呢。

       早上跟丹丹姐在院子里聊天,聊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丹丹姐和我都认为自身条件不差,为啥就找不到合适的呢。总是看到一些长得一般、品性一般的姑娘,挽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小伙儿;也总是看到一些长得一般、品行一般的小伙,牵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姑娘。我们纷纷表示这世道很疯狂,可又有什么办法呢。丹丹姐和我马上都要成了大龄青年了,这个悲催的世道,实际上这帮人要么自视清高, 要么不知所措,总之一个情况,找不到对象那就是真理。

阅读剩余部分 -

感情方面的那些屁事(一)

   “我原来以为,我早就已经忘记你,但是在闻到那种香水味后,我突然就站在原地,泪如倾盆。”

       这些情情爱爱的故事每天会看到很多,偶尔在论坛上还会有一连串的小道理,很多人看到这些道理其实都觉得,那些大道理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会觉得这么文艺的东西,谁不知道,实际上大家也都知道这些东西放在自己身上,确实会有奏效的,也确实会有人把自己的标签朝着这个方向去贴,但还是有很多人是不以为然的,以为那只是道理,仅仅是道理而已。我也不例外,我把这句话放在这前面,实际上我也还是有自己的想法的。那天跟合作广告公司的联络员打电话,平常我们都是用普通话的,在这过程中她有事情回过头跟同事说了几句四川话,电话这一头我也不小心听到了她说话,虽然听不清说的是什么,却一下子让我想起了某人,因为她们说四川话的语气轻重缓急、音调等等完全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虽没有泪奔,但却一下子把所有的事情都想起来了,我知道这些东西依然在自己内心深入无法摸去,实际上想象自己已经忘记这个人了,或者已经深埋这个人了,但生活中很多的事情却会让自己不知不觉想起来,这真的就是一些常人所能理解却又不好深刻理解的情情爱爱吧。

    时间真的可以冲淡一切吗?可为何思念不曾减少更加深记忆,是时间不够还是伤得太深

      某恒跟某珂应该已经不再联系了,当时某恒说无法忘记,只能期待时间冲淡的效率提高一些。我是可以理解的,那么长的感情说没有就没有了,真的搞不清楚现在的人都是怎么想的。我并不是说女孩子都有问题,只是放着这么一个好的人,却要选择别的路,真的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今天在车上,公司一个同事讲了一件他们充当和事老的事,女主角执意要分手,男主角为了不分手从深圳辞掉工作回到成都,虽然最终结果是没分手,但我知道,这样的感情不会维持很久的。毕竟彼此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那份默契和原来那份所谓的不离不弃的感情,最终走向的只能是一个分别的结局。也许对每个男男女女来说,时间都是最好的解药,但最终你是选择遗忘还是选择深埋,那是自己要走的道路,不必泰国纠结,只需要认真的,好好的保护自己,努力的生活,不管你信不信,是否是文艺范儿也好,只要你还觉得自己各方面不算差,那么你有一天会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人。

       以上,关于感情的时候发发牢骚,写点无聊的话,仅供娱乐~

文艺青年还是2B青年

       电脑里的音乐已经有两个月没有更新了,周杰棍和陈奕迅的新专辑已经下载了,却还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听,也不知道是什么,要说怀旧也没那么严重,毕竟对以前的歌已经没那么大兴趣了,要真的朝前看呢,也没觉得什么歌值得自己去听,一下子茫然了, 才发现原来听音乐还不能算是自己的一个兴趣了。实际上敲键盘写点鬼东西才算是一个兴趣了,毕竟每次在敲击键盘的时候,都会得到很大的满足感,不管是记录东西的好坏,还是文字水平的高低,都会觉得这件事其实蛮有意思的。偶尔抨击一下时政,偶尔学学那些高人说说扯淡的话,偶尔讲讲自己的感情,偶尔聊聊别人的感情,或者讲一些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的道理和经验。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却可以在一些很细小的地方体现出来,原来自己还是爱文艺的,丹丹姐说我是个文艺青年,我不知道这是说着玩的还是真的就这样,毕竟我喜欢把一些内心的想法用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上次说到摇微信遇到一个叫灰灰的姑娘,挺有文艺范儿的,喜欢豆瓣,喜欢写点文艺小文章,我发觉喜欢豆瓣的姑娘很多都喜欢猫,也许是个避风港吧,一个孤独的避风港。灰灰总是说其实她是有文艺的心2B的命,应该是延续了最近流行的“文艺青年”和“2B青年”的定义吧。实际上她觉得大多数青年都是一个综合体,没有谁就一定可以界定为“文艺”或者“2B”,也许那人真的就是个流氓呢,这年头,耍流氓的人不少,那些看似纯真的感情,丫的要是没有以结婚为前提,就是在耍流氓了,这世界确实扯淡啊。

      周末又跟飞哥和小龙去踢球了,不同的是这次踢的是大场,很久没有体验过那种前场飞奔的感觉了,虽然有的时候会很二的从中场跑到对方进去,没拿到球,又很二的从对方进去跑回来,往返至少也有十七八次,但却很满足,因为奔跑,因为这样的连续加速跑就是我享受运动的一种方式。运气还不错,还有两个进球。对于运动这个东西而言,实际上大多数人离开了学校,就很少有机会运动了,我也知道单纯这样的一周一踢也不会改变什么,实际上我是在享受这样的过程,我会愿意享受穿着得体的球服、球袜和球鞋的过程。虽然那上半身的球服已经不知身在何方了,我依旧还会好好保存这下半身的球服,多年来球鞋换了一双又一双,最满意的还是当年杨sir的“里瓦尔多感觉”,只不过现在应该不再能找到了。多年来球袜也欢乐一双又一双,至今没有最满意的。这也许就是业余足球爱好者的苦逼命吧。飞哥说公司要组建个足球队,我其实还是觉得挺好的,这样踢大场的机会更多了,我又有机会奔跑了,那只是一种状态,一种态度,却不是一种希望,更不是一种奢求。

阅读剩余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