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国外有没有这样的登记记录,国内我想大多数省份都有这样的概念,众所周知在北京那些一线大城市对外来人口的限制是很严格的, 乃至购买了房子都很难入户。其实个人以为这还是一个等级划分的问题,时至今日,这样的东西仍旧还存在。今天有个”政府工作人员“来调查流动人口,看到那个表格,真是有点喜感,我说我应该不算是流动人口了吧,倒不是因为我在这里有住房,而只是因为有那么一个所谓的”户口“,而只是因为我的身份证上写着一个青羊区某某街道。这是国企留给我的东西,今时今日难道就在这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吗?我不可能成为一个成都人,无论户口在什么地方,这些都不可能改变这个现实。

       写到这里,想起上个月回去的时候看到某恒在北京的暂住证,从小长大的地方有很多很多朋友和同学都在北京工作,我不喜欢叫他们”北漂“,因为他们的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离家很近,所以他们其实是有依托的。他们很努力的在北京工作,他们知道很难得到一个北京户口的名额,只是为了北京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机遇,如果说是为了高品质的生活,那倒是比较扯淡的话。北京的确是有高品质的生活,但那是为高收入的人准备的。他们要面对的东西,也许不仅仅是北京人的一些冷嘲热讽,更是来自自己内心的巨大压力。也许他们一样要填写这样的流动人口登记表,不知道那个时候的他们是怎么想的。但我想不会太好……,因为至少说明这个地方一直在排斥这他们的存在。

      百阳研究生毕业了,本来可以在石家庄找到一份月薪1w,还提供一套房子的工作,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选择这个,而去了北京,也许是从小的向往。我再想现实一点,也许是为了北京那个公司承诺的“在北京落户”,当然无论如何,都没有什么,其实选择什么是自己的道路,我说这个故事,只是想论证一下自己这个流动人口概念的理解。

       说回成都的这些事情,成都虽不如北京那样风光,那样有影响力,但我想至少有一部分省内四川人可以认为到成都工作其实就是一件挺不错的事情,几乎可以等同于一些人疯狂的,扎堆的往北京跑一样。他们也一样要付出很大的辛苦,他们工作很努力,却要留下这样的一些排挤。实际上即便我手里有一个所谓的”户口“,我也同他们一样是不可能真正融入的,我要做的东西却远不止这些。突然想起有一次坐公交车到五块石客运站,路上堵车很严重,车行到荷花池的时候,又堵住了,车上一位貌似”土生土长“的成都女冒出一句“不晓得哪冒出这么多外地人,弄得成都这么堵”。紧接着,公交车司机冒出一句,“我就是自贡来的,和我一样来成都开车的还有很多人。”那女很快不做声了。其实我想这位成都女一定在外地人面前有着很强的优越感,觉得自己是个地道的成都人,就如同一些北京人觉得看不起外地人是一样的效果。正因为成都人本身的一些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是很多人学不来的,所以大多数人根本很难融入这样的环境。李姐以前讲过一个事情,说她的一个朋友,夫妻两个就是以打麻将作为职业,每天就是在打麻将,他们的孩子呢,没有什么学历,也没有什么技术,让她去饭店端盘子做服务员,她反倒冒出一句,外地人才去做这些。听了这个故事,我是有感触的,生活可以活得很休闲,每个人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但有的时候需要有一点收敛。

     所以我觉得,流动人口真是一个神奇的概念,在成都,在北京,在任何一个让人向往的城市都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