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前行

又是一年7月9日,今年这一天既特殊,也很普通,特殊在于过去的几年里都是跟家人一起过生日,但是今年因为工作地的变动并没有跟家人过生日,也许是因为年龄大了,真的不想面对这样又长大一岁的现实,也许是觉得所谓的仪式感也并没有那么重要,所以这一天对自己来说,更应该是很普通的一天,甚至提不起半点动力跟同事一起凑合吃一顿。

这是我三十而立的最后一个年头,实际上年初开始的时候就开玩笑似的找AI算过命,当时就说今年流年不利,但也说了明年会更好,如果明年这个网站还在的话,我想明年再来复盘一下是不是真的会变得更好。当然今年先说今年的事情,今年工作上发生了诸多的变动,从直接领导到区域合并,从区域合并到岗位争夺,从岗位争夺到被质疑,看上去之前一帆风顺的我,到了今年这个时候,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顺利了。至于说明年能不能不惑,或者我能不能提前不惑,我想这一年是我自己必须要去寻找的答案。当然我也发现了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优柔寡断,比如判断偏差,比如缺少狠人精神,所以让自己在诸多变化中并没有把握到足够的信息量,直接导致带来了大量的职场信任危机。也许这样的状态还要持续很久,也许在今年的磨练中,我就可以自己调整过来。但我清醒的意识到,其实是因为这一系列的短板,导致了我这么多年一直没有非常明显的提升,也直接导致了自己的生存状态一直在原地踏步。

因为行业的急剧萎缩,收入、岗位、公司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只能庆幸自己至少赶上了一点点好时候,可是这样的好时候并没有给自己带来足够的底气,让自己可以狠狠地打公司的脸。跟要好的同事每次吐槽的时候都会说,如果当初自己再努力一点,现在可以绝对躺平的话,也犯不着为了这计量碎银,而让自己在异乡如此颠沛流离。可是这样的状态到底能持续多久呢?我并不清楚,我想也许就1年,也许就半年,我也就应该离开这里了,无论是用体面的方式还是不体面的方式,似乎我都应该去坦然接受。

阅读剩余部分 -

“散文”

抬头看着窗外的白云,想起来现在小学生的八股文式作文描述,我其实不知道该怎么去教女儿怎么去写作文,因为我怕限制她真正的思维发挥。对我来说,直到现在也不会使用什么绚丽的辞藻,所以我想这样的文字驾驭能力,应该谈不上驾驭吧,毕竟跟15年前靠文字谋生的我相比,我的文字功底并没有真正提升多少。而随着现在这个真正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毫无顾忌的到处乱撞,我们也不知道每天会被动的接受多少信息,而那些坚持写下去的人也早就转变思路去做了公众号或者短视频,毕竟那样的平台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无论是所谓粉丝还是收入,对于这些草根的从业者而言,他们都必定能获得更大的成就感。而我终究还是没有靠着文字吃饭,而也终究还是折在了文字这件事上,毕竟影响了自己足够长的时间,当然我也庆幸并没有沿着文字这条路走下去,因为我至少对现在这样衰退的经济状态来说,我的工作能力更能够体现出我自己的价值。至于为什么要起“散文”这个名字?实在是因为我想了很久,想要写点什么,可是当我真的像往常一样把手放在键盘上的时候,我再没有15年前那种文思泉涌,也自然没有当年的那份文字细腻和灵动。而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我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太过巨大,如果我真的要把每天接触的信息都写出来,我恐怕一直敲到自己手指头酸痛也未必能真的写出来。所以我选择用“散文”这个标题,我想试着把每天巨大的信息量稍微能够提炼出来,也试着把一段时间经历的事情能够准确的描述出来,更希望自己能找回原来写文字的感觉,愿自己15年的努力后,归来仍有那份少年之心。

阅读剩余部分 -

世界变了

眨眼间都进入到4月了,今天是谷雨,古人的智慧还是一如既往的在发挥着,早上酣畅淋漓的下了一场雨,雨似乎并未真的会改变我们什么,反而在今年雨总是不合时宜的出现,尚不知道这样的异象会在今年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以上是在4月份准备写的,但是却因为各种奇怪的原因并没有完成

进入六月,以往最喜欢的时节大概也就是接下来的三个月吧,因为很多年前这三个月大概是最无忧无虑的时候了。想想高考也已经过去了18年了,一个小孩都已经成人了,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去回忆高考怎样怎样,大学怎样怎样,甚至我在大学毕业的时候都不太再愿意提及自己的学校,因为总觉得路要往前走,何必总是去看着这些已经板上钉钉的事情。说到高考,也回想起来去年这个时节,一个原来公司的同事发朋友圈,居然意外的发现他的小孩考上了清华大学,可能这个时候大家也不去在意到底读的什么专业了,毕竟这样的分水岭其实就已经彻底形成了,虽然每年四川和成都都有那么多人会考上清华,但是这个人应该是既我的高中同学以后,身边距离最近的一个吧。回想起来2017年公司安排去美国的时候,在哈佛大学这个同事一定要去摸一下约翰·哈佛铜像,那个时候从未注意,这个同事似乎对摸一下这个铜像的脚非常在意,而我们几个人也就是当成是一个例行的打卡而已,但几年后,原来他的孩子似乎已经在有可能的方向上,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了。

阅读剩余部分 -

我不会用什么很好听的句子,因为我其实不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人,也更没有什么文学基础,即便曾经花了4年的时间来学习这个专业,也依然没有让自己走上靠这个吃饭的路,一直到现在也都没有成为父母口中那个懂一门技术的人,我只能自己骗自己说,也许做投资也是一门技术,但是投资这个岗位也就是在这样的行情下,这样的经济形势下,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突然就变成了弃儿,我曾经还非常认真的告诉自己要好好的努力去改变一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让自己的职业生涯能够再延长一些,但是似乎也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然后紧接着就面临了这接近4年的疫情,我们谁都不愿意去回忆这4年经历了什么,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困难。很多人在这样的疫情中流离失所,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很多人失去了亲人,我们甚至不知道这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我们只知道去服从一切的管理,我们只知道在这样的生存中去寻找那么一点点生存的价值。

即便是我自己也能肉眼可见的发现自己的生存状态的改变,自己收入状态的改变,每一年我们都会盼着这一年结束的时候,新的一年开始的似乎,这场疫情能够结束,我们都盼着一切能回归正常,可实际上呢?到底是我们真的战胜了疫情,还是疫情战胜了我们?到底是一小部分获利,还是一小部分人被煽动,我们也许永远都不可能求证。我们只知道那种被关注,失去自由的感觉并不好,所以我们一点都不愿意再持续那样的状态。而直到今天,媒体告诉我们,国家基本上要放开这一切的时候,我们却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了,我们甚至不知道该怎样保护自己。

紧接着我们又意识到原来经济正在走向一个我们不敢预料的方向,我们以为我们可以快速的恢复经济,结果发现需要很漫长的时间,我们以为我们从疫情中挣脱出来了就可以让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可是往往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看不到希望。也许这样的状态就是一种经济危机吧,也许这样的状态也是一种经济倒退,我们只是想如果明年可以稍微恢复正常的话,那就还可以多出去转转,就还可以好好调整自己的状态。毕竟没有人会关心每一个经受住疫情的人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最后只能靠我们自己去调节。

希望今天就是疫情的终章了,我们也可以重新的回归原来正常的生活,也至少让我们能够看到未来的希望。

以上

没有人能为我说话

THEY CAME FIRST for the Communists,and I didn’t speak up because I
wasn’ t a Communist. THEN THEY CAME for the Jews,and I didn’t speak up
because I wasn’ t a Jew. THEN THEY CAME for the trade unionists,and I
didn’t speak up because I wasn’ t a trade unionist. THEN THEY CAME for
the Catholics,and I didn’t speak up because I was a Protestant. THEN
THEY CAME for me,and by that time no one was left to speak up.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那时已经没有人能为我说话了。

我把这段话写在最前面,很久以前看到过这段话,但是当时完全没有这种紧迫感,也并不明白个中含义,前两天一个高中同学又把这段话发给我,其实我一下就明白了,原来这些事情过了一两百年了,仍然还在发生。这个我们所深爱的国家,真的病的很重了。因为从上到下,从普通老百姓到官员,都沉浸在这种错误的导向之中,沉浸在对权力的崇拜中。当一个国家的民众对“封城”乐在其中的时候,其实国民的劣根性也就暴露出来了。我们普通人的确并不知道新冠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影响,我们也很清楚这的确是一种病毒,可是一个病毒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变异,真的还有那么大的危害吗?我不知道!我们到底是为了国民的身体健康,还是为了更多的监控手段,我也没办法去误读,我更加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是国外很多西方国家已经宣布与病毒共存,到底是我们傻还是他们傻呢?其实还是那句话,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这出发点特别的好,但是到底是以牺牲什么为代价?牺牲国民的隐私?牺牲国民的自由?牺牲国民的民主意识?还是牺牲国民的生命?

阅读剩余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