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认同感
前记:一直想写这么一篇文章,并非生活随笔,而是一个思考了很久的问题,并非在折射什么,而是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无论生活与否,思想与否,我都想真实记录自己内心在某一段时间的感觉,这才是最真实的自己。所以一直都还记得两个人说的,一个人说,“如果你看的我的博客,会比我的朋友更了解我”,另一个人说,“如果这人无法在博客中展示真实的自己,那么现实生活中也请慎交”。看到这里,如果没有兴趣就直接绕道吧,朋友~
正如当年的上山下乡一样,正如当年的三线建设一样,正如当年的经济结构调整一样,我想中国有很多跟我一样的人,本来应该是土生土长的人,然后却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了很多年。然后多年后再次回到家乡的时候,却发现一切都已经改变了,无论是性格,还是语言,还是习惯,还是生活方式,都已经不再是故乡的那样,所以当他们再次回到故乡的时候似乎已经无法融入故乡的环境。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个问题,他们整个的求学生涯是在另一个环境中度过的,但是周围的成长环境却不是真实的环境再现,多少都有一些特殊的地方。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出生在四川,但是却不会讲地道的四川话,生长在河北,但是口音里却没有任何河北的方言。父辈们是四川人,所以饮食习惯是南方式的,也就是说我几乎不吃面食,米就基本上算是我唯一的主食了,所以我读大学之前基本上没有在学校的食堂吃过饭,因为那里都是按照北方的饮食习惯来的。今天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也有人好奇多问一句,“从没见你吃过馒头,这不正常啊!”我倒是没多解释,因为解释也没什么意义,因为饮食习惯是无法改变的。正因为这样,当第一次离开河北去四川读大学的时候,就要面临一些尴尬。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开学的时候有老乡会,结果在饭桌上我发现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因为他们都在讲方言,但是我不会,所以之后我就尽量不跟他们打交道,也不会产生任何交集,因为我对河北缺少一点地域认同感。同样的,回到老家的时候,面对原来的亲友们,似乎也在谈吐中透露出一点陌生感,因为说着不地道的四川话的时候, 我显得很别扭。很想说普通话,可是又怕造成陌生,最终居然被他们认为我是个内向的孩子。
而最终因为这样的情况造成了我自己都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哪里人,每次有人问我是哪里人的时候,我就只能一笑而过,因为我也不好回答。如果我说我是河北人,我既长得不像北方人,也不会说北方的方言;如果说我是四川人,我又完全没法融入四川人的生活习性和语言习惯。几年前,母亲曾经告诉我说,如果我能把北方人的耿直和南方人的机灵相结合,那么我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都会如鱼得水。只不过这样的状态,到现在为止,我似乎都还没有达到,当然也许永远都达不到,因为我内心依旧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因为在塑造性格最关键的时期,我是在北方度过的,我周围的环境也对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就决定了我无法成为那种在生活中机灵的人,所以我只能说自己在尽量努力朝着那个方向努力,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那种耿直我是无法丢失了的。因为似乎大多数北方人都是这样的,尽管我还流着南方人的血。
对于这样的地域认同感,我一直都无法找到,直到现在,工作了,无论是遇到河北人还是遇到四川人,我都是表现得一如既往地淡定,因为我觉得很多时候,我没必要非去攀这份老乡情,同时对方是否领情又是另一回事,所以不如好好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然后好好靠自己去发掘,同时还能找到一些并非老乡的同道中人,也蛮不错,因为这些都是经过自己思考过的,总还是有一些把握。时间久了,自己就慢慢发现,无论是读大学的时候,还是现在工作,基本上都没有跟所谓的“老乡”有过多少交道,因为很多问题都是靠的自己,并不是自己不愿意找他们,而是自己确实感到有一些陌生,而是我确实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地域认同感,这样就让我很难融入那个圈子,既然自己没办法融入,那很多事情不如靠自己去解决,也许还会更加顺利。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都明白我的意思了。但是必须强调一点,我并不是说我完全被孤立了,而是我确实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所以我就选择了远离,重新在圈子中寻找适合自己深交的人,这样自己的成长应该会更快。但是也不可否认,在这样两个地域中,我依旧能找到那些已经相处很久的挚友,我可以融入他们的生活,而无需去考虑彼此之间是否存在地域认同感。
@kaka, 跟我的情况很类似,只是你在那边是梅州人认你做老乡,但是因为你不是在梅州长大的,当然不会具有标准的梅州语言习惯了,正如我不会讲地道的四川话一样,所以我一般对外我不称自己是四川人,只有他们追根问底问我的祖籍的时候,我才会说自己是四川的,这个时候也就不会那么尴尬了,毕竟我已经不是地道的四川人了~
直到现在我都无法意识到,什么才算是我的同乡,正如我找不到地域认同感一样~
他们不知道你的经历,所以也无需无奈,做自己就好了,去跟自己认为应该交往的人交往,而并非一定要跟同乡走得近~
@hfantasy, 有些南方人还是很喜欢吃面食的,只是可能家庭的饮食习惯决定了这些,当然我想在南方肯定还是以食米为主吧~
我已经很久没吃过包子和馒头了,嘿嘿~
饮食习惯决定了~
@小何同学,
家里支援新疆的那不就是说你啊~在北方城市以南方人的方式成长,这个概括得很准确,所以有的时候人就变得不怎么正常了,被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给融合掉了~
那可能是你对你的家乡更有感情,因为我从小就没回去过几次,而同时我对河北又没有那么多认同感,所以对这两边来讲,我觉得我是被抛弃了的,嘿嘿,所以一般我就很少说自己是哪里人了~
明年年底房子的手续就搞定了呗,然后把学校的户口迁到房子那边,那就是标准的成都人了~
其实你们不知道,我有两个户口,四川还有一个,囧~不过现在用的还是河北那个身份证号码啦~我可是四川出生的!!
这样的成长经历增添了很多乐趣,尽管有迷惑和烦恼,但是这样的生活方式仍旧是客观存在的,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这样也蛮不错的啦~
@evlos, 没有问题~
> 你笑的时候,全世界都在笑;
> 你哭的时候,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在哭。
这句话也蛮不错的,我第一次看到是在读初中的时候了~那个时候对幼小的我影响挺大~
@evlos,
诶,这句话着实很有道理~
呵呵,看来这样的人还是蛮多的,有的时候就觉得“土生土长”这个词几乎跟我的生命无关了,永远都无关了~
现在似乎已经有点可以接受这个现实了,本来无论是哪里人,自己都要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不如好好考虑现在应该跟什么样的人交往,更能提高自己,这才来的现实一些~
@Nathan, 你又有飚评论的倾向了~你起得着实很早啊,天冷也早,天热也早,你真是奇人,今天早上刚刚看到你的留言后,就停电了,囧了一下,都没来得及回复~
那么你到外面的时候会不会对遇到的四川有认同感呢?这个我很感兴趣~
其实有的时候不必刻意强调,到底是哪里人,因为在哪里你都有可能遇到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只是那种地域认同感是内心不可磨灭的信念和习惯,在你第一眼遇到这个人的时候就体现出来了,谁都无法避免。当然对于四川人和和河北人,可能也由各省本身的情况来决定~
你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尽管我在河北生活了十几年,但是四年的大学结束后,我发现我依旧还是希望能回到四川的,也许一方面原因是因为父母希望以后回四川居住,另一方面则是自己可能真的喜欢上了这片土地。所以我最初选择回四川读书,也是源于此,我想即便这里没有从小到大的玩伴,但是时间久了,总是能找到一些谈得来的人,比如大学同学,其实我一直都把这群人当成是自己重要的精神财富,因为他们总是能给我很多鼓励。
话说,我到四川这几年,性格变化也是很大的,比原来开朗了很多,而且思维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自己的imagination,真的有很大进步,所以我很感谢这次求学经历和这片土地~
如果你读书的时候常年宅的话,自然就没办法跟外界有太多接触,我个人还是主张多跟人接触,最终还是要跟现实生活统一才有可能得到最终的成长。
其实我也是跟熟人话比较多,不过现在好很多了,我现在就是强迫自己跟陌生人聊天,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看来你跟大学同学的交流还是不多,不过也有可能是你遇到的大学同学并不值得你关注,所以你并没有在意~
如果自己有抑郁的倾向还是需要调整的,尝试说话吧,整日跟电脑和网络打交道,有的时候也很累的,也很空的~
其实怎么说呢,我回去的目标已经达成一半了,至少我的单位在成都,我的户口也迁到成都了,只是工作地并不在成都,而最终无论辞职还是回到公司,我都决定一定会留在成都的,这仅仅是时间问题了~所以我并不着急
至于纠结与否,可能也仅仅是读书的时候有纠结吧,现在算是旧事重提,现在已经不太在意那些了,可能自己真的成熟了一些吧,需要去理解的东西还很多,无需在这个方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啦~
在外打工的日子,小农夫以前真的是很想家的,现在在家种田了,又
@小农夫, 呵呵,人生总是很矛盾的~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
@Exia, 是啊。。但我发现在外。。有些祖籍一样的人,他们“同乡”观念很强。总觉得“同乡”就要团结在一起,就这样衍生了很多很弱智的同乡会。。人与人一起,合适的话管什么同不同乡,来自哪里~
@Exia, 非常庆幸,我现在能在我长大的地方工作,能守着父母,能见到很多认识十来年的朋友~~
@kaka, 我想我不会回到我长大的地方工作了,因为那里让我感到缺少激情,而且父母退休后也是要回四川的,所以回四川对我来说是板上钉钉子的事情~
我也很舍不得个别河北的同学,但是很多时候,这些感情是不能兼顾的~我要有所取舍
@kaka, 有的时候那种“同乡会”没有什么特别的价值和意义,因为有的时候根本就没法融合到一起,何必要勉强自己呢~
反正我读大学的时候,是不参加同乡会的,没有老乡的帮助,我一样在学校里做的很好,也收获很多,甚至有的时候也少了些麻烦~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也没什么啦~
在外的人呐~~~!
这是不是我们心里面的根啊?
@小新啦, 总有一些心理上的界限~在不知不觉中就感伤了!
@左岸读书, 或许是这样的,根最终还是要去寻找的,无论多迷茫,无论多寂寞~
@Exia, 看到感兴趣的自然会说得比较多吧~这就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咯~
对外面遇到的四川人嘛,刚去的时候会有亲切感。渐渐的已经好多了。不过比较其他人应该更容易相处吧。
我觉得志同道合是最重要的。这个的确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对于自己认同地域的“同乡”比较容易有好感的确也是无法否认的事实。我有个大学好友是曾经在重庆住过很长时间的,就这样我在刚开始上学的时候就和他关系比较好,这个就是地域认同的体现吧。
所以没有认同感的地方不能称为家。即使是在一天的劳作后回到一个栖身之所,给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如果不认同的话,那也仅仅是个栖身的地方而已。
倒不是说我是多宅多不与人接触。我还是有那么些好友的,闲暇时候会在江苏地区的各个地方去玩。一起谈天说地,一起去协作做什么事情。只是对于这些人之外,在我最常接触的环境,也就是院、系、班里,和我价值观相悖的人实在太多了,让我提不起兴趣去交流。
我倒并不是缺失了交流能力,暑假的时候飘出去实习,也很快就熟悉了环境。我想家里人说我阴郁了,是把在学校时候的精神状态带回家的缘故吧。本性应该没那么容易变,我记得今年春天去镇江,因为心情很好,所以突然变得很活泼,然后有两个第一次和我出去玩的同学表示我性格变化太大接受不能,嘿嘿。
至于说抑郁嘛,我觉得可能有我自己折磨自己的成分在里面了。不过也没有办法,我对于看不顺眼的人和事就是抱着不惹不搭理的态度。偏偏宿舍里有这样一个经常让我看不顺眼的人存在,也没有办法了吧。这个是个历史遗留问题。不过我想一切都会好的。
目前着眼的还是未来。学校里面的同学,关系好的自然关系还会好,关系不好的毕业了自然就分道扬镳了。我大概也差不多应该快点调整下心态了。
至于说飚评论嘛,谁让你家的博文总是有那么多吐槽点呢XD~
@Exia, 我宿舍有个参加他们的同乡会,就是开会交他们交了50吃顿饭。然后接下来3年什么都没发生了~~
@kaka, 囧,我当时是交的80,也什么都没发生,因为在那以后,我就再也没跟他们打过交道了~所有的事情都是靠自己完成的,遇到困难也是自己去解决的~
@Nathan, 的确有这种情况,跟我比较谈得来的都是不是自己的老乡,甚至还跟老乡们走的很远,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我在外面无论是遇到四川人还是遇到河北人,似乎都找不到什么特别的共同语言,有的时候我更感觉自己是个黑户,既无法跟着两个地方的人交流,也很难表达自己的情绪,真是有点搞笑啊~
可能因为我的特殊情况吧,所以我有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属于是那种纯的四川人或者纯的河北人,然后我就很难产生认同感,没办法啊~直到现在也是这样的~
尽管我很难对四川人产生认同感,但是不得不承认我还是更愿意将四川当成是自己的家,所以我对那里是产生了感情的,同时,我也觉得,那里应该会作为我的栖身之所,但也极有可能无法很好融入那个环境,仅仅是一个栖身之所而已,我只在那里居住,在那里生活,能否真正融合,可能是以后的事情了~
大学里的同学都是比较有想法的,真的是思维发散的地方,所以很多时候不同的人都是有不同的想法的,大家都习惯性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希望别人能接受自己的想法,如果要达到统一真的是有难度的。所以,如果能遇到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真的是有点庆幸了呢,至少大家不必再价值观问题上争来争去的~
可以看得出来,你的生活其实并没有你描述得那么夸张,其实你的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丰富多彩的内容的,也还是有很多值得别人羡慕的地方的,因为你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且情绪能够随着自己生活状态的改变而变化,这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进步。
其实很多愿意在网络中寻找乐趣的人,包括我也是一样,多少都对现实生活有那么一点抵触情绪,有的时候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情况下,就会在另一个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有的时候,学着宽容的态度,如果你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交,那就做个“照面朋友”,无需促膝长谈,因为没必要,甚至有的时候自己会损失很多东西~
在学校的时候,好好调整状态,这样到社会的时候,才能有更加充分的准备,尽管大家习惯性的说学校是小社会,但是我依旧认为学校中的同学还是很可爱的,大家之间还是没有那么多利益纷争的,我一直都觉得还留在学校的人就应该珍惜留在学校的机会,不要给自己留下什么遗憾。
我发现,看到你写得这么多,这么认真,我也忍不住要写这些了,飚评论一触即发了,呵呵~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的时候想到了什么,然后就能用手指疯狂地敲打出来,然后就成了这样的情况了,当然有的时候还是足以吸引人的,所以我想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