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代价

       年轻的时候我们为自己的身体而自豪,因为几乎很少生病,就算有一些意外的擦伤,也很快就能痊愈;渐渐的我们长大,对自己的身体也不再像以前那么自信了。今天月末的最后一次检查终于结束了,感觉就像是一个学生刚刚完成了一场大考一样,有舒心,却还是有些余悸,不知道该如何完成剩下的一天。然后早早的就去洗澡,洗衣服,刮胡子,刮胡子的时候用镜子好好照了照自己,这么多年来,真正认真看了看自己的双眼,感觉巩膜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白,虽然没有血丝,却也几丝混杂的黑色带状物,也许是因为劳累,也许是因为操心,也许是因为自己真的长大了。曾经在罗江进行地方调查的时候留下过一张照片,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照片里的小孩子,双眼是那么明净、透彻,巩膜如牛奶一般白,眼睛也很大,很有神。那个时候就意识到,也许真的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小孩子体会不到一个成年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也不知道一个成年人每天要去思考多少东西,他们能做的就是无忧无虑的生活,然后渐渐地要接受学校的磨砺,然后走入社会,变得跟当年他们看到的成年人一样,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规律,至今无人能够改变。
      我想,不管我多么给自己放松,我也很难再有如那个小孩一般的眼睛,我的眼睛不再有神,也不再明亮,因为我们经历的世间有太多混沌,我们也要学会去遮蔽太多不应该看到的东西,加上我们对生活的种种不快,种种愤愤,都会让我们的肢体有感觉,即便我们从没意识到,但我们的身体已经开始发生反应了,它们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指向性。眼睛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也许就是成长的代价吧,我们长大了,这是一个必由之路,然后我们也要消耗掉一些最基本的东西,身体、肢体机能的减弱,然后我们步入社会,学会自己独立生存,然后经济独立,然后开始自己的生活,不再让自己操心。

阅读剩余部分 -

XX,明天会下雨吗?

       这是一个可以问任何人的命题,因为在这个奇怪的季节,在这个奇怪的时代,在这个让人烦躁的气候面前,生活在这里或者生活在其他地方的人,都会问明天会下雨吗?天气已经热得让我有些不能接受了,从小在北方长大,实际上北方那种干热,我是深有体会的,从现在往回推五年,可能我已经不再记得那种感觉了,不知道离开那里算不算是背井离乡,但实际上依然对那里失去了很多的概念和回忆,长期在外面漂泊,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算是哪里的人,什么时候能固定下来,一直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很难实现的目标。今天的天气依旧还是很热,依旧是南方那种典型的热天我却已经深深地记住了,因为并不怎么好受。仔细想想,每年成都的时候应该都不是很热,而且似乎成都的气候一直都很不错。只是今年伴随着各地的抽风,程成都的天气也开始变得有点异常了。下雨,一个遥远而又不遥远的话题,偶尔跟同事开开玩笑,明天去买点东西求雨吧!这种玩笑从读书的时候就在开,到现在也一直都没有成功实施过。明天会不会下雨?我也不知道……
       相对的,我想那些身处暴雨频繁地区的人们,都会问,哪怕是小孩子,都会问问父母,明天会天晴吗?我没有身处那样的环境,我永远不知道他们所处的状态和想的是什么,因为我没有生活在他们身边。小的时候,老师讲作文,说要身临其境才能写得真实,这话一点都不假,即便是那些编出来的小说,也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体验基础之上的。放在任何一件事情中,都可以发现,身处其中必须要成为创造的前提条件,否则任何人都没有发言权,因为不知道真实的情况,所有的描述都只能是臆断,这样没有任何说服力。天气正如人生一样,看似可以预测,但却很多时候都会有意外发生,并不是每天都能够按部就班的进行着自己应该做的那些事情。所以我们还是学会了客观而冷静地对待天气和生活。回想当年学英语的时候,记得西方人对话一般都是从天气开始的,英国人每天出门都会带把伞,不知道这样的话题现在的学生还有没有在学,不知道西方人的这些习惯有没有改变。实际上有太多变化,我们的现实阅历和能力是无法赶上的……

阅读剩余部分 -

从不独唱

      相信这一两个月,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沉浸在《独唱团》的故事中,那一个个很通俗的小故事,却蕴含着很多生活的道理,也说出了很多我们平时不太愿意说的话。在这个博客四起的时代,大多数有想法的人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尽管其中掺杂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也掺杂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过滤,但是这一群人仍旧在web2.0的平台上发挥着自己的长处,有的人写着并分享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有的人写着并评论着属于自己的思想,也有的人写着属于全体的技术。这里有音乐,有电影,有文字,有标点,有生活,有人生,有道理,有思想。我们甚至可以自豪的说,我们也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也正因为这样,人的那种个性被有限地展示出来了。话语权,一个折腾了我好几年的话题,读大学的时候现代文学的老师就一直在强调这个,实际上在以前,话语权是被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里的,即便到了现在,虽然我们有了表面上的话语权,但实际上这个权并不是那么有力的,只能说我们在想办法让自己的话语能够跟别人的生活和思想互动起来,这就是最初的意义,然后分享,然后相互结识,这是独立博客很重要的发展方向。正因为这个平台上有那么多想说话的人,所以这个群体并不是在独唱,因为一直以来,在这个平台中,都诞生了很多相互愿意建立长期友好往来关系的朋友,所以我们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阅读剩余部分 -

写在那以后

      今天凌晨终于还是没起来,也许是因为昨天检查太累了,躺在床上就再也没有起来的意思了,完全没有听到手机闹钟的声音。所以这也直接导致没有看成决赛,正如以前说的一样,后半夜的比赛不看,看来这下真的践行了诺言了,但是多少还是感到有些遗憾。毕竟四年一次的世界杯,这是最后一场比赛,下一次看世界杯的时候不知道会在什么地方看,会不会还是用电脑看,会不会周围还是一群不懂球的人……有太多的未知数,不过世界杯终究还是结束了。突然间想起世界杯开始前有一天去买七喜,看到了瓶子上的活动,那个时候就跟同事说,这届世界杯最有希望夺冠的就是西班牙,在经历了欧洲杯上的辉煌后,持续了很几年的好状态,完美的团队协作、流畅的传递,这些都是我最喜欢也最欣赏的打法,巴萨式的进攻方式和如有神助的圣卡西,那都是让任何世界强队惧怕的气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实力了。无论最后托雷斯有没有进球,无论比利亚最后有没有拿到金靴,这些都是辅助的,他们最希望得到的仅仅是那座奖杯,一切足矣,这一刻,他们的登基,无可厚非……

阅读剩余部分 -

关于逃避

       很久以前就想写这个话题,但是一直都找不到什么机会,这两天工作上的事情因为一个同事请假, 变得越发多了起来。闲暇的时候看了《Code Blue》,其中有一个场景是让我很有感触。白石惠因为在急救中的错误判断,在没有确认出事地点消防安全的情况下冲进现场,这是缺乏经验的表现,但却因此让黑田医生被钢架砸伤,最终导致截肢,由此也毁掉了黑田医生的一生。事后白石向院长递交了辞职,但是院长却不愿意接受,他说,“如果这个时候你选择逃避,那么你永远也回不来”。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中都有逃避的情况,有的逃避是一种迂回进攻,而有的逃避却真的是在逃避,也许你会以各种方式安慰自己,但是也无法掩盖自己在逃避的现实。
       今天跟母亲通电话,再次谈到工作的问题,这似乎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母亲说每次看到“研究”两个字,都会感到很内疚,都会觉得对不起我,因为没有让我在取得了保研的机会后继续读研。而我每次都跟她说,其实真的没有什么,不用太放在心上。但她似乎始终放不下这个心理包袱,而实际上我也从来没有怪过她,因为实际上这本来就是自己的选择,也许对我来说,放弃读研是在逃避,可是如果当初选择不工作,不是一样在逃避吗?我每次都这样问自己,到底读研对我意味着什么,如果我真的读下去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工作对我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一直工作下去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而我唯一能判断的就是我现在实际上并不开心,可如果不开心就一定要换工作,这不就跟白石一样是在逃避吗?或者是我在用这种方式让自己安于现状?我无法判断……我想这个问题谁也无法判断,只能让自己去考虑、去斟酌了……

阅读剩余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