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遇故知

       他乡遇故知是人生四大幸事之一,这次我真的见识到了。尽管时间很短,但是一切都变得那么珍贵,人跟人之间的距离似乎一下子就拉近了,虽然忘记了合影,但是仍旧能够感到彼此还记得当年做同学时的那份感情。
       昨天,跟随项目部的技术管理人员到临近标段学习既有线施工,我的主要目的其实是去见见两个大学同学,并不是真正去学习什么相关施工设计,因为我本来也不会。几个月来,跟这些同学分开后,真的是大家就各奔东西了,如果没有什么机缘巧合真的是很难再遇到了,当然也许某一年聚会我们会在成都再次相遇吧。但是至少在六个月后,我在他乡遇到了分开六个月的同学,确实让我感到不一样。那不是刻意安排的,因为一切都源于机缘巧合。我们这边不懂既有线施工,他们正在进行既有线施工,我们需要取经,他们可以提供资料。而同时,领导也懂得利用我这层关系,为我们的访问创造便利条件。

阅读剩余部分 -

这不是变形金刚吗?囧~

       几天来已经不止一次听到这句话了,我就奇怪了,要是不懂就不要乱说啦,虚心地问一下,这是什么啊?应该不会死吧!每次一看Gundam,就引来围观,然后就说,kao,这不是变形金刚动画版啊。顿时我就囧了~然后又紧接着说,这么大了还看小孩子看的东西。我再囧~我无法想象小孩子看Gundam能不能看懂,甚至里面的内容成年人都不一定能看懂,那不是动画,那叫Animation,有的是更加精致的制作,更加精美的包装,更好的外包销售,更好的剧情演绎,创造的是更多的社会反思。
       有的时候看日剧、动慢,会突然听到一个声音,“又是小日本的东西”。我就奇怪了,为什么总是要把政治跟文化扯到一起呢。这些东西又没有任何政治意味,也没有任何政治暗示,仅仅是像中国一样在拍生活的片段,到了这些人嘴里,就成了被鄙视的对象了。中日的关系是有历史渊源的,那既不能说明现在也不能说明未来,无论政治上有多大的分歧,那都是政治上的事情,为什么总是要把政治跟其他东西挂钩呢。难道可以引申为,“恨屋及乌”的效应?搞不明白~
      如果我无法融入这样的生活,如果我是在虚伪的从表面上接受,那么这两个经历可以证明我还活着呢。因为我在这里不好找到一些可以交流的人,然后我选择了沉默,以后我就自己拿电脑到寝室里默默地看,而且我还戴上耳机看。我自己做好自己的工作,在你们没有提高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我宁愿继续在虚拟网络中,跟这些同道中人一起好好沟通生活。

生活中的几个关键词(二)

      既上次写生活中的几个关键词,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两天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颇有感触,所以突然想起来要写一篇记录一下。
    兄弟     看到这个词,很多人会有很多联想,但是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在工作的时候,同事之间在没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被对方以兄弟相称 ,那么这个人一定心中有鬼。众所周知,日久见人心,如果没有经过日久,就想见人心,那的确是有难度的。前段时间,总会听到一句话,“这话咱们兄弟之间才说”。听到这话,我就想吐,你到底有没有当我是兄弟,你才是心知肚明的。要说我那些大学同学能够跟我兄弟相称,那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这里,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我做不到,相信你也很难做到。
      势利     
      跟在学校的时候类似,到了年终的时候就要进行各种评奖评优。在单位上也不例外,只是这里跟学校不同的地方在于,想参与评优的人太多,也太现实,太势利。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是刚刚毕业的学生,对这些东西还看得很淡,但是有些人表现得太明显了,特别是那些平时工作做得不怎么样的人。反倒是那些平时踏踏实实工作的人能够很低调地面对这些,因为他们知道,如果领导明智的话,是能看到这些的,是自己的终究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怎么都不是自己的。每次那些人一听到评优这个词,就显得异常敏感,剩下的话我就不想多说了。

考研进行时

       1月9日,考研第一天,班上有两个同学参加了这场“战斗”,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祝福她们。
       从研究生入学考试恢复以来,考研的人数虽有波动,但是仍旧稳中有升,今年的人数似乎也异常提升了很多。仔细想想,研究生这个东西似乎是跟我擦肩而过了的,但是毕竟自己从来没有经历过准备考研的艰辛和考试的高压环境。在考研的问题上,我是个退缩者,当时不敢直面考研,转而选择了保研,最后放弃保研,转而随便选择一份工作。仔细想想,这一年的经历还真是充实啊。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也还是看到了准备考研的同学所走过的路,实际上他们是在用另一种方式经历着另一个高三,那是一段可怕的经历,甚至很多人都因为无法承受而选择放弃。客观的说,我甚至都不敢去面对这段经历,即是说,我根本无法说服自己去吃这份苦。所以对那几位考研的同学,我是由衷的敬佩,对那几位考上研究生的同学,我是由衷的替他们高兴。

阅读剩余部分 -

二食堂的包子

       工作几个月了,偶尔的几个包子还是让早饭变得比较充实的,毕竟包子是有馅儿的,这点对我来说, 尤其特别,虽然长期生活在北方,却并不习惯北方的面食为主的饮食习惯,所以馒头、花卷之类的纯面食我是不喜欢吃的。读大学的时候,学校里曾经流传着一段神话,那就是众人皆知的“二食堂包子”,因为在学校论坛——星网论坛上有个很能抢沙发的人的id就叫“二食堂的包子”,而那人的头像恰恰就是用的二食堂的盘子和二食堂的包子。大家都习惯性地称其为“包子”。因为大多数人都在二食堂吃过包子,而且也的确有一段时间,二食堂的包子很绝,不仅肉多,而且汁也很鲜。但是后来闹出农产品涨价的风波后,二食堂的包子就不再有往日的辉煌了,估计是二食堂的老板们考虑不能再花大价钱来满足这些学生的口味了,然后就用超差的肉来代替,甚至就纯粹是素包子。尽管这样,大家还是习惯在二食堂吃包子了,可以说,大学四年只要有吃早饭的时候,几乎都在二食堂吃包子度过的,当然除了班上的女生,他们是在一食堂吃的包子,再到后来,三食堂异军突起,大家又偶尔到三食堂光顾一下包子,但是时间久了,最后还是又返回二食堂继续包子了。所以这四年,大多数人都跟包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也很诧异,为什么我们能坚持吃这么久的包子都不腻呢,谁也说不清,直到现在也没法解释。

阅读剩余部分 -